《常州工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8年磨砺,马树杉教授团队交出力作《常州地名历史文化大辞典》

   期次:第526期   作者:宣传部 周绍萍   

本报讯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5月16日,我校原院长马树杉教授团队历时八年编撰的力作《常州地名历史文化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隆重首发。

作为常州市政府大力支持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大辞典》的问世开创了全国地名历史文化典籍研究的先河。 “我们要把地名全部梳理出来,找出每个地名出现的最早时间,以及后来它们的发展和消失,或者是现在还在发展的情况,都要说清楚。” 主编马树杉如是阐释编撰此书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年来,在马树杉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田野调查核实地名沿革、查阅500余部典籍和现当代文献以考证内容原委,并搜集常武地区自有史以来至2010年间所有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对其源流、相互关系和文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分析、研究、考证,并用一种创新的体例,对22687个地名列目编撰,对15375个不同地名立目解释,在相关条目下分释了7312个同名地名,成为常州市迄今为止编纂的内容最全、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古今地名工具书。

该书共403万多字,收词1.9万条,包括历史上常州(郡、府、路)核心区域(常州城区和历代所属晋陵、武进、阳湖)范围内曾产生并使用过的地名,内容分为序言、前言、凡例、目录和词目表、正文、附录、后记八大部分,具有地名搜集“全”、内容阐释“详”、史料论证“足”三大特色,兼具创意性、特异性和权威性三大特点。在一般地名词典释文后,附设“史载”“附着”,是其创新和特色所在。如词条“桥”,本书仅就异地同名的“太平桥”便收录古今桥梁17座、村落4处。又如词条“常州”,“附着”以大多冠名“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有锡剧、留青竹刻、梳篦、乱针绣、掐丝珐琅画、象牙潜刻、龙泉印泥、烙画、滑稽戏、评话等。在汇集“释义”依据的“史载”中,除一般全国通用典籍外,查阅参考各类历代正史、地理专著、地名词典、历代方志等主要文献369部。

该书还收录了地名出现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能看出古今地名对照和变化。

作为一部“发现常州、了解常州、记住常州、宣传常州”的鸿篇巨著,《大辞典》既展示了常州地名的美与奥秘,更是对常州历史上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段段难忘光阴的原味呈现,对宣传、普及和传承发展常州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将成为展示新时代常州“城市文化之光”的新名片。同时也是我校在扎根常州服务地方、发挥地方文化研究智库作用的又一产教融合新成果和新贡献。


常州工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270次访问,全刊已有2291603次访问